2013年10月22日 星期二

杜鵑花



中文名稱:杜鵑花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英文名稱:Azalea
學名:Rhododendron inicum (Linn.) Sweet.
Rhododendron
 simsii Planch.
科名:杜鵑花科 (Ericaceae )杜鵑花屬(Rhododendron)
別名:滿山紅、映山紅『綱目』、豔山紅『草藥性』、野山紅、照山紅、躑躅、紅躑躅『花木記』、山躑躅、山石榴、杜鵑、唐杜鵑、豔山花、迎山紅、報春花、清明花
原產地:喜馬拉雅山區,中國長江流域及西南部各省地區,日本本州一帶;臺灣於 1900 年代引進種植。
分佈:普遍種植於各校園內作為園藝植物,在台灣從平地到高山-玉山都可發現它的蹤跡。
用途:1.園藝用:花色種類繁多,常被栽植綠化美化植栽。2.藥用:品系繁多,藥效視品種而定。
莖 :灌木,高可達 2 公尺幹平滑;具有多數分枝,枝條細長,葉柄,小梗,花萼及子房有棕褐色倒伏性的毛茸。
根 :杜鵑花的根系分布很淺,喜歡偏酸性的土壤,能與土中的真菌共生,這些共生的真菌可以分解有機質供杜鵑花使用。
葉 :數枚生長於枝條的先端,互生,但多少呈叢生性,披針形或闊披針形,春葉較短小,夏葉長大,通常長 3~5 公分,寬 2~3 公分,先端銳尖而最先端有一尖突,基部銳尖形,全緣,但多少為毛緣,紙質或薄革質,表面綠色,近似無毛茸,背面密被有倒伏性毛茸,尤以葉脈為然;葉柄長 0.3~0.5 公分。
花 :花 2~6 朵簇生枝端,多於春葉長出時開放,開放時徑 3.5~5 公分,紫紅色、玫瑰色至淡紅色,內面上方具濃色的斑點;花梗長 1~1.5 公分,有毛茸;花萼卵圓形,先端有短的裂片 5 枚,長 0.2~0.4 公分,密被褐色硬毛,宿存;花冠闊漏斗形,先端 5 裂,無毛茸;雄蕊 5~10 枚,基部具毛伸出於花冠外,花絲的下半部有粒狀突起;花藥帶紫紅色的色澤;子房卵圓形,密被硬毛;花柱無毛茸,長 3~5 公分,柱頭頭狀。花期 3~5之月。
果實:果實為蒴果,卵圓形,長 0.7~0.8 公分,有毛茸。果期 7~9 月。
種子:種子較小,有肉質的胚乳及直立的胚,有時有翅。
特       徵:杜鵑花品系繁多。枝條平滑,有粗毛或腺毛。杜鵑花的根系分布很淺,喜歡偏酸性的土壤,能與土中的真菌共生,這些共生的真菌可以分解有機質供杜鵑花使用。葉形多變,有橢圓形、卵形、披針形、倒卵形等,全緣,有些有密度不一的毛茸,有些則光滑無毛葉單生無托葉,大多為互生;常綠或少數落葉。雄蕊數目同花冠裂片或多 2 倍,花絲離生,花藥 2 室,先端呈尾狀,頂孔開裂花,萼 4~7 裂,殘存,花冠 4~7 裂,大多數為 5 裂,花兩性、單生;總狀花序或圓錐花序;花冠為漏斗形或闊鐘形子房上位、數室,胚珠多數,花柱單生。果實有蒴果、核果或漿果。種子較小,有肉質的胚乳及直立的胚,有時有翅。
更多資料http://plant.tesri.gov.tw/plant/  搜尋 杜鵑花科應紹舜 台灣高等植物彩色圖誌 第五卷 30.杜鵑花 p147 民870730
邱年永等著 原色臺灣藥用植物圖鑑(6) 140杜鵑花 p164 台北南天書局

臺灣藥用植物資源名錄 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 編 
杜鵑科 92年354頁
拍攝地點:立台中自然博物館(1000321)。本文來自http://kplant.biodiv.tw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